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分别处置(1 / 2)

小说宁志恒 寻青藤 2607 字 3天前

原来就在今天下午,联合通讯社的社长井原太智打电话给宪兵司令部,说是现有可疑人物跟踪联合通讯社的高级情报员高杉仁希,根据前几天生的监察院部长被刺杀的事件,他们怀疑这又是军统人员在伺机而动,因为联合通讯社自身并没有强力的行动人员,所以通知宪兵司令部来抓捕可疑人员,这也是宪兵司令部的职责所在。

于是幸田加南没有耽搁,紧急调动行动人员,在和联合通讯社沟通之后,布置了陷阱,让高杉仁希将跟踪者引入埋伏点,出其不意地抓捕了跟踪者,可是这些跟踪人员也是反应灵敏,并携带武器,仓促之下也不知袭击方的身份,于是拔枪反抗,难免就生了冲突,最后导致跟踪者两死一伤的结局。

宪兵司令部有备而来,突然袭击,且人员众多,自然占尽了上风,最后等抓捕行动结束,亮明了身份这才知道不好,赶紧各自向自己的上司汇报情况,结果三方头目接触,都认为是对方的责任,尤其是今井优志,手下人员吃了大亏,自然不肯干休,一时搞的不可开交,这才紧急向上原纯平汇报工作。

幸田加南最是委屈,他极力解释道:“将军,我们宪兵司令部完全是根据井原社长提供的情报,并应井原社长的要求,对跟踪者进行抓捕,这里面的具体原因我实在是不清楚,生这样的事情,我也是非常遗憾!”

上原纯平听完,转头把目光看向井原太智,井原太智赶紧解释道:“今天中午,我们报社的席记者高杉仁希向我汇报,说现周围有人在跟踪监视他,我以为是军统方面会对高杉君不利,这才请幸田君协助抓捕,可没想到最后竟然是特高课的人员…”

上原纯平最后看向今井优志,看来事情的根由是在特高课这里了,事到如今,今井优志也没有打算隐瞒,他直接把整件事情的原委叙述了一遍。

屋子里面的其他人这才恍然,上原纯平追问道:“照片呢?”

今井优志赶紧从随身的公文袋里取出了一张照片,上前递交到上原纯平的手中。

上原纯平接过照片仔细观看了片刻,又翻过面来,看着上面书写的字句,低声念道:“全世界的无产者,联合起来!”

念到这里,上原纯平抬头看了看井原太智,将照片递了过去,井原太智急忙双手接了过来,仔细的观看,好半天这才抬头说道:“中间这个人确实高杉仁希,看时间最少是十多年前的旧照。

但是,高杉仁希的历史我很清楚,他从青年时期就被帝国特意选拔,招入东亚同文学校,接受学习和训练,毕业后就直接加入外交部情报部门,期间从没有显示过有赤化的迹象,不仅如此,他还曾经多次受命进入中国收集各种情报,工作成绩斐然,三年前再次调入中国,开始筹备并组建联合通讯社,也是表现出众,多次带队深入前线,为帝国军队采访和宣传,可以说贡献颇大,这样一个人,如果仅凭借十多年前的一张旧照,因为他和赤色分子的合影,就判断他就是赤色分子,未免太过于武断了,而且我熟知高杉仁希笔迹,这上面的字迹,绝对不是他写的,所以我认为,特高课单方面的推测并不足以为凭,最起码并不充分。”

说到这里,他的目光看向了今井优志:“尤其是特高课越了权限,即便是对高杉仁希有所怀疑,按照程序,你们应该通知外交部,由我们部门进行内部调查,而不是单方面的进行跟踪监视,如果我猜的没有错,你们接下来就会秘密抓捕高杉仁希,我郑重警告,这是对外交部的挑衅,我们绝不会允许有这样的事情生。”

井原太智的话掷地有声,态度表现的非常坚决,显然是不会有半点让步。

其实他非常清楚,即便事情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样简单,高杉仁希显然对自己隐瞒了一些情况,可是目前冲突已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,如果这个时候退一步,承认自己部门的过失,那么就等于自己心虚,让今井优志这个老狐狸看出来,必然会扑上来狠狠的咬一口,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来。

所以这个时候,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坚持立场,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,而且他本人和高杉仁希的几十年的情谊,又怎么可能把高杉仁希交给特高课,他很清楚特高课的手段,只要交出去,那么高杉仁希赤色分子的身份就算是敲定了,可以说是必死无疑,甚至自己作为高杉仁希的顶头上司,最后也难免会被牵扯上,总之就是后患无穷,所以他不管怎么样,也要先保住高杉仁希再说,至于里面的细节,他回去自然会向高杉仁希询问清楚,不过那都是内部解决的问题了。

今井优志听到井原太智的质问,气势为之一滞,井原太智分析的没有错,只要等总部的指令一下来,他就会秘密抓捕井原太智,可既然是秘密抓捕,就不能够在台面上说,如今被人揭穿,顿时有些势弱。

但是他又岂能善罢甘休,嘴里强自争辩道:“井原君,你也不要危言耸听,说到权限,我们特高课这些年来一直都是负责调查赤色组织的主要部门,追查和抓捕赤色分子,正在我们的权限范围之内。

况且,也正是因为高杉仁希是外交部的情报人员,我们才刻意收敛,并没有进行抓捕,而是采取跟踪监视的方式,目的也只是为了找出他身边的可疑人员,对他本人,我们并没有采取行动的意思,不然早就动手了,可是你们却是恶人先动手,反而诬陷我们的人员为军统人员,进行伏击,现在造成的后果,你们应该承担主要责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