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六节 争议性的人选(1 / 2)

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3108 字 23天前

不得不佩服李秀成的运气,他选择今年进攻上海,选定真太是时候了。不但法国人跟普鲁士胶着在一起,无力顾及到东方问题,就在他进攻上海遇阻之后,突然满清那边也出了乱子。

天津几千名民众,在6月21日,围困了法国天主堂。天主教在中国向来蛮横,法国主教勒令天津县令驱散群众,没得到满意的答复,竟然当街开枪,当场打死了刘杰的仆人。

这种蛮横,惹恼了民众,愤怒的民众冲入了法国领事馆,打死了法国领事和秘书,之后10名修女、2名神父、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、2名法国侨民、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,焚毁了法国领事馆、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。

历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爆发了。

英、美、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,并出动军舰进行威胁。

此举为李秀成大大吸引了火力,一时间清廷跟洋人勾结的可能大大降低,而英国人不得不抽调部分舰队,也降低了李秀成的压力,最直接的是大明商人走私来的物资补给更多了。

但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,一旦清廷跟洋人闹翻,太平军就可以一一击破他们,这让李秀成觉得,北伐的成算更大了,一旦杨辅清和汪海洋也这么认为,他们北伐的动机就会增大,都不用自己采用势力威逼,就能让他们积极去北伐。

广州的朱敬伦却开始忧虑起来,他没想到天津教案还是如期发生了,在这个紧张时刻,刺激英国人紧张的神经,鬼知道会不会失控。

尤其是连俄国人、美国人都牵扯进来了,一个处理不好,就是一个八国联军提前出现。

万一出现这种情况,朱敬伦的打算是,干脆大明先下手为强,抢先一步再次攻占北亰,好过英法美俄四国进京,满清搜刮的好东西,与其被这些人抢夺,不如让大明占了。

因此天津教案的消息传到大明,大明軍队马上收到了命令,开始紧急心动起来,休假的军官取消放假,探亲的士兵立刻归营,陆军开始密集进行演习训练,海军开始往广州集结,随时准备北上。同时后勤部门开始储备军事物资,一时间市面上的粮食、布匹、纱布价格都涨了一成。

大明的动向,让相关各方更加紧张,因为他们看到在这个时刻,有余力干涉东方事务的,好像就只有大明这个国家。

但是没人想让大明介入,尤其是英国人,维持英国在长江的利益是他们在东方最大的外交准则,因为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了英国在东方最大的贸易口岸,每年进出口数千两银子,无法割舍。

如果大明介入,不管是北上京津,还是再次介入长江流域,英国人都认为对他们不利,上一次大明解救太平天国,独占了天京口岸长达半年,如果大明在玩一次这种手段,独占上海利益的话,英国人的损失太过巨大。

大明北上京津的话,英国人又担心失态失控,欧洲的问题还在焦灼,法国皇帝一心想羞辱普鲁士国王,一旦普鲁士不肯屈服的话,就又是一场战争,英国一时之间无法抽调力量干涉远东事务,所以他们目前最合理的措施,是保持平衡。

世界霸主有时候也真是不好当,真是操碎了心,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,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掠夺对象,当真是不好操作。几年前,英法联军一边进兵北亰,一边还要在上海帮助清军防备太平军,这种奇葩的事情,英国人也不想在做一次了。

这次事件虽然是因为法国天主堂而起,法国又是教皇授命的保教国,整个东方,都是法国的保教区,所以法国人表现的极为强硬,他们的军舰第一时间就跟英国组成联合舰队,进逼天津用战争威胁,显然他们并不认为他们没有力量,法国人此时骄傲到了极点,根本就没把可能跟普鲁士的战争放在眼里。

美国人一向都希望能够取巧,也不会采用强硬手段,俄国人在欧洲的印象往往比较野蛮,在欧洲给人一种善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印象,但是在东方,从上次鴉片战争开始,他们反而表现出一种狐狸的性格,可这次他们自己人也有被杀的,显然不太容易保持中立。

面对如此复杂纷乱的局面,英国人向来喜欢寻找盟友,联合甚至依赖别人的力量解决问题,但此时他们发现,在东方,他们能借用的,就只有大明国的力量。除了这个势力之外,其他国家此时竟然都因为某种原因,无力干涉。

所以威妥玛再次向大明发照会,希望能够在天津教案上保持一致。

大英帝国的邀请,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地位的象征,甲午战争钱英国跟日本签订了平等的通商条约,英国人对日本人说,这份条约对日本的意义,远胜过战胜大清国的軍队。

可问题那是要对谁,换做一个油滑的政府,此时也会非常乐意接受英国的要求,给英国人打工,从而借助英国的力量,博取自己的利益,然后借助英国在世界体系中的霸权,维护自己得到的利益,简单来说,就是给英国打工,然后分享一点辛苦钱,后来的日本就是这么干的。

但朱敬伦不是日本人,他没有日本人身上那种取巧的性格,没有给人做苦力的觉悟,他有中国老一辈人身上那种以我为主的自主意识,在这次事件中,他更想大明来主导。

所以面对这次危机,大明有自己的动作。